2025年8月2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公布2025年度集中接受申請項目評審結果。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祝夢華教授的「月球早期撞擊」項目獲國家青年科學基金項目A類(即原「國家傑青」)資助。這是澳門高校首次獲得該層次項目資助,不僅是對祝夢華教授個人科研能力的充分肯定,更標誌著大學在科學研究、高層次人才自主培養上取得歷史性突破。
作為國家高層次人才項目,傑青項目旨在支持在基礎研究領域已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學者開展原創性研究。在大學和澳門科技發展基金的大力支持下,祝夢華教授以行星撞擊為突破口,在月球演化、內太陽系形成過程以及類地行星行星早期演化等關鍵科學問題多次取得突破性進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這些成果對太陽系的形成過程,早期撞擊歷史,以及類地行星早期演化差異等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觀點,也為月球、火星探測科學資料的分析以及後續的小行星探測任務提供新的科學支撐。
祝夢華教授
個人簡介:
祝夢華,1981年生,2003年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2010年畢業於澳門科技大學資訊科技學院,獲理學博士學位;2010-2011年在澳門科技大學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之後留校任教,現任月球與行星科學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副主任。
祝夢華教授長期從事月球與行星科學研究,專長超高速撞擊動力學模擬與實驗,研究太陽系早期撞擊歷史以及行星內部結構及演化過程;迄今已在國際主流期刊發表SCI論文90餘篇,其中以第一/通訊作者在Nature、Nature Astronomy、Nature Geoscience等頂級期刊發表30餘篇,多項成果被Nature、Science等權威期刊與國內外主流媒體深度報導。代表性成果包括:通過數值模擬再現月球撞擊歷史,闡明月球內部強親鐵元素含量異常的成因(Nature,2019);提出巨型撞擊形成月球正-背面地形起伏、月殼厚度與物質成分的不對稱分佈,推動對月球不對稱性結構起源的理解;重構太陽系早期撞擊通量演化,為類地行星後期增生歷史提供新的認識,並驗證太陽系早期質量分佈不均勻的理論(Nature Astronomy,2021);與內地同行合作,對嫦娥四號著陸點附近區域的地層結構和物質成分來源等進行詳細解析,相關成果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與Nature Geoscience,為了解月球背面形成歷史提供了關鍵證據。
祝夢華教授全程參與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一號至嫦娥六號的科學探測工作;其參與嫦娥一號、嫦娥二號衛星伽瑪譜儀的設計、數據處理與分析工作;作為核心科學家成員,參與嫦娥三號、四號科學數據的分析研究;以及嫦娥五號、六號的月球樣品研究工作。祝夢華教授是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的核心科學家團隊成員。
祝夢華教授更兩次獲得澳門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6年,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