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学者获国家青年科学A类(原「国家杰青」)项目

发布时间

2025年8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布2025年度集中接受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祝梦华教授的「月球早期撞击」项目获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即原「国家杰青」)资助。这是澳门高校首次获得该层次项目资助,不仅是对祝梦华教授个人科研能力的充分肯定,更标志着大学在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上取得历史性突破。

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杰青项目旨在支持在基础研究领域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开展原创性研究。在大学和澳门科技发展基金的大力支持下,祝梦华教授以行星撞击为突破口,在月球演化、内太阳系形成过程以及类地行星行星早期演化等关键科学问题多次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这些成果对太阳系的形成过程,早期撞击历史,以及类地行星早期演化差异等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观点,也为月球、火星探测科学资料的分析以及后续的小行星探测任务提供新的科学支撑。

祝梦华教授

个人简介:

祝梦华,1981年生,2003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澳门科技大学资讯科技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0-2011年在澳门科技大学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之后留校任教,现任月球与行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副主任。

祝梦华教授长期从事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专长超高速撞击动力学模拟与实验,研究太阳系早期撞击历史以及行星内部结构及演化过程;迄今已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9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Nature Astronomy、Nature Geo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30余篇,多项成果被Nature、Science等权威期刊与国内外主流媒体深度报导。代表性成果包括:通过数值模拟再现月球撞击历史,阐明月球内部强亲铁元素含量异常的成因(Nature,2019);提出巨型撞击形成月球正-背面地形起伏、月壳厚度与物质成分的不对称分布,推动对月球不对称性结构起源的理解;重构太阳系早期撞击通量演化,为类地行星后期增生历史提供新的认识,并验证太阳系早期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理论(Nature Astronomy,2021);与内地同行合作,对嫦娥四号着陆点附近区域的地层结构和物质成分来源等进行详细解析,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AstronomyNature Geoscience,为了解月球背面形成历史提供了关键证据。

祝梦华教授全程参与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一号至嫦娥六号的科学探测工作;其参与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伽玛谱仪的设计、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作为核心科学家成员,参与嫦娥三号、四号科学数据的分析研究;以及嫦娥五号、六号的月球样品研究工作。祝梦华教授是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的核心科学家团队成员。

祝梦华教授更两次获得澳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年,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