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协理副校长张可可在中国航天日开幕式上发布
「澳科一号」卫星代表性成果
2025年4月24日,以「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在上海市举办。受国家航天局邀请,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澳科一号」卫星首席科学家和科学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张可可讲座教授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开幕式上发布了「澳科一号」卫星四个代表性科学成果。
「中国航天日」(Space Day of China)于2016年3月8日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定为每年的4月24日,主旨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本次活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航天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承办。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泰国高等教育与科研创新部常务秘书素帕猜,联合国外空司司长霍拉-迈尼出席活动并致辞,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董保同、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曹晓钟、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上海市副市长陈杰,以及巴西科技创新部国务秘书拉特格、委内瑞拉科技部副部长劳尔、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轨道系统与应用部主任卡罗琳等出席活动。
张可可教授介绍的其中一个代表性成果是高精度全球磁场四维模型。地球磁场是一个高度复杂、耦合的系统,建立高精度全球磁场四维模型是一个非常困难、具有极高挑战性的难题,涉及到多学科领域:地核磁流体动力学、地幔对流与核幔耦合、地幔的物理与化学结构、非唯一性数学反演理论、地球岩石圈地质构造、海洋大尺度动力学、电离层动力学、磁层动力学、电离层-磁层-太阳风耦合等。「澳科一号」卫星团队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首个独立﹑自主﹑可控的地球磁场物理四维模型1.0版,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基础设施之一,可广泛地应用于科学研究、资源勘探、航天、航空、航海、移动设备等多个国民经济领域,填补了国民经济急需的空白,为国家战略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 澳科大协理副校长、「澳科一号」卫星首席科学家和科学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张可可发布代表性科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