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國際學院研究團隊應邀出席全國腦磁圖學術大會 並發表研究成果

發佈時間

澳科大國際學院研究團隊應邀出席全國腦磁圖學術大會
並發表研究成果

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研究團隊應邀出席2025中國認知科學學會腦成像分會年會暨第四屆全國腦磁圖學術大會,並作大會發言。本屆年會於2025年10月25-26日在北京大學中關新園召開,重點圍繞前沿腦功能成像技術的研發、認知科學基礎研究、癲癇灶定位等臨床應用的最新進展、腦成像數據採集分析、設備研製發展趨勢等,深入探討腦功能成像(包括fMRI和MEG等)技術的研究進展,以及在認知科學領域與腦重大疾病精准診療領域的最新應用。

澳科大國際學院研究團隊在會上報告了最新研究進展,題目是「基於OPM-腦磁圖的漢語辭彙聲調聽覺加工的時空模式與神經機制研究」。該項研究由澳科大國際學院院長張洪明講座教授與澳科大特聘教授、深圳市神經科學研究院譚力海院長共同主導,成員包括國際漢語專業博士生沈韻琪和潘韋功。沈韻琪代表澳科大研究團隊向與會者匯報研究成果。根據研究報告,聲調語言約佔世界語言的50%,解析母語者聲調知覺的神經基礎,對理解人類聽覺編碼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儘管既有研究在辭彙聲調的電生理與神經解剖表徵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但仍存在三方面問題:(1)實驗任務與範式差異因涉及不同認知過程,導致神經網路啟動或神經振盪不同,即便在基礎知覺層面,辭彙聲調的腦圖譜結果也不一致;(2)神經技術解析度存在短板,fMRI時間解析度不足、EEG空間解析度有限,無法完整構建漢語辭彙聲調聽覺加工的多維神經編碼;(3)實驗材料多忽略辭彙語義和音系格局配置,而語義和音系配置恰恰是人類語言聲調研究的重要維度。團隊採用最新的OPM-MEG腦磁圖技術的優勢——將毫秒級時間精度與磁共振解剖定位結合,從而精準捕捉到腦功能的瞬時動態,證明了漢語聲調早期聲學加工與晚期音系加工的腦偏側化時空模式及神經動態特徵的完整多維構建依據。澳科大的這項研究成果引起了與會者的高度重視,反響熱烈。

國際漢語專業博士生沈韻琪代表澳科大國際學院研究團隊做大會報告

認知科學(尤其是腦科學)是目前國家高度重視的學科。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25家科研單位共同發起,為全國一級學會,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認知科學學會腦成像分會是學會的核心分支機構之一,通過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最為核心與前沿的技術手段之一腦成像技術,致力於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及臨床醫學的轉化與應用,探討、研究人類認知和智力的本質和規律。學會年會是該領域最重要的學術會議,論文遴選嚴格,競爭激烈,澳科大研究團隊能夠受邀並做大會發言,表明學界對澳科大研究成果的充分重視和肯定。

大會現場